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结上海经济成就并展望未来,10月16日上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经济学会主办,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承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协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2019)学术年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之‘上海经济成就:理论总结与展望’”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几十位老师和100多位研究生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茆训诚教授主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解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词。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解超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起创办,旨在推进学术创新,展示研究成果,构筑学术交流公共平台。17年以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影响力、凝聚力、在权威性和多样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与提升。此次论坛就是围绕配合上海服务城市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好总书记去年进口博览会期间,对上海提出的新的三大任务和一个平台,为上海在新时代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贡献上海经济学界的智慧和学术成果。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在致辞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如何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与理论总结,将是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的重要选题。陈恒教授充分介绍并肯定了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在应用经济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希望商学院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的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大做强商学院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为欧洲杯买球正规平台_欧洲杯买球正规官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在大会主旨演讲阶段,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殷德生教授主持了这一阶段的演讲,并对各位演讲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简要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前所长吕政教授,作了题为“自信与差距——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从1949年到2049年的一百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到强”等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转变,在制度与道路方面已经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自信。未来的三十年,我们要完成“从大到强”的伟大转变,就必须认清现阶段我国所存在的诸多差距——生产要素效率的差距、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产业链分工地位的差距、高端制造业关键技术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足功夫,补齐资源型产品的短板,发挥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顺利完成中国“从大到强”的伟大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一级教授杨瑞龙作了题为“高质量制度决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在不断理解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提升经济的活力与创新力来实现有效率的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就要以改革为突破口,以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抓手,以实现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他强调,重塑改革的动力机制,推动制度创新才是提升我国制度质量的关键。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开放效应的总结及其展望”的主旨演讲。周振华研究员提出,开放引领就是倒逼改革,促进发展。他认为,开放引领的内涵丰富:一是要凸显开放的导向性,二是要注重发挥开放的多级扩散效应,实现开放与改革发展的有效衔接。要把开放高度自觉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其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构建开放促进改革发展互动、自我增强的机制,更加突出开放效应的过程性,不断拓展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开放的规模、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不断提高开放的力度和集中度。新时代要使开放引领效应进一步发挥作用须通过全球网络的连接来实现,更加注重开放引领的制度创新,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导,进一步挖掘开放中的新功能培育,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院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黄少安教授作了题为“非正式制度差异与中国经济的南北分野”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是事实,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差距就是创新能力的差距,造成这种创新能力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而在于南北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偏好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就是,北方文化或非正规制度更加官本位、等级制观念更强,市场竞争意识更弱,南方文化和非正式制度则正好相反。他认为,中国经济要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机制与体制来吸收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才,推出更加公平和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塑造中国经济的美好明天。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作题为“农村改革,我们作对了什么”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农村改革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考虑,不仅是经济学问题,而且又是政治问题、安全问题。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所期望达到的功用主要是让全国人民满意。目前,这种农业农村发展还需要正视一下问题,比如,国家依赖工业发展补贴农业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大,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越来越低,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农地“三权分置”是一种合乎国情的制度安排,但“三农”急需跨越艰难的关口,完成从高产量向高质量转化,从高成本向高效率转化,从补贴走向内生增长,从身份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工业化发展、改革与开放关系、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功能转换,制度创新如何落地、中国经济、上海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与主旨演讲嘉宾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互动。
(供稿、摄影:商学院 作者:陈娜、雷丹、吴桐乐、董妍、鲍晓烨)